*本文转载于【中国日报·中文网】
(原文标题:“全降解”学术热度持续攀升闪耀CICI2023,引领结构心发展新趋势)
近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办,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协办的第二十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2023CICI)暨华夏心血管病学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期间结构性心脏病论坛版块聚焦先心病介入治疗领域可降解技术新进展、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等热点内容展开深入研讨,为与会专家学者呈现了一场前沿创新的学术盛宴。
本次论坛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郭军教授、韩宝石教授、北京大学附属第一院马为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贺立群教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马路教授担任主持嘉宾,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世良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朱鲜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王广义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宋治远教授出席授课。
前沿论道,深度研讨——全降解学术热度持续攀升
蒋世良教授首先介绍了2022年度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概况,并指出新技术、新器械的迭代更新加速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进入成熟发展期,尤其是2022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降解封堵器的上市应用,推动先心病治疗领域正式迈入“介入无植入,植入无残留”的新时代,未来,也必将引领中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朝着微创、绿色、安全、有效的方向持续发展,为更多先心病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朱鲜阳教授就完全可降解先心封堵器的临床研究结果做了深入解读。在回顾已上市的MemoSorb®全降解封堵器临床研究分析中,朱教授指出其FIM试验和RCT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牵头开展,长期随访结果良好,无残余分流、无瓣膜返流、无传导阻滞、无异物残留,也未有远期并发症,有力验证了全降解封堵器的安全有效性。同时,结合已开展的临床应用情况看,该封堵器突出的自适应性,使其在复杂先心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展现出了更多可能性及应用优势,“可降解”已逐步成为先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截图来源于: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会上,王广义教授特别介绍了其团队应用创新器械成功挑战肺动静脉瘘封堵术一例。术后患者的氧饱和度恢复正常,避免了再次发生脑脓肿的隐患。
接着,张玉顺教授从传统PFO介入封堵术谈起,详细阐述了PFO技术使用各类封堵器治疗现状,分享了国产新型全降解PFO封堵器的设计特点,并指出其临床效果非劣于已上市的镍钛合金封堵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
结合已开展的临床应用情况,秦永文教授对全降解封堵器在先心病室缺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从术前综合查体、超声评估,到顺畅轨道通路的建立,再到全降解封堵器选伞、选鞘原则,以及术中超声引导的重要性、封堵器规范释放的“5S”操作法等等临床应用经验技巧展开了深度分享。最后,秦永文教授客观评价了该款全降解封堵器应用于先心病介入治疗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
宋治远教授就全降解封堵器在先心病介入中的应用展望发表讲学。他首先回顾了全降解封堵器上市前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其结果令人满意。同时解读了近期在国外期刊发表的潘湘斌教授主持的临床研究两年随访结果。最后,宋治远教授表示,可降解技术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未来伴随可降解PFO封堵器、生物可吸收左心耳封堵器、可降解房缺封堵器等可降解系列器械的诞生,临床应用之路任重道远,还需各位同道共同努力,积累经验、充分循证证据,呵护结构心领域可降解技术走得更稳更长远。
持续普及,砺行致远——引航结构心发展新趋势
Copyright © 2021, Scientech Medical. All rights reserved.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8238号沪ICP备202101743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1-0163